我国于2015年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中国制造强国战略。该规划在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等方面多次提到标准化,明确要求加强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日前,中国质量报记者就标准化助力中国制造话题专访了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卢秉恒。
卢秉恒表示,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少核心关键技术,基础设计和制造技术薄弱,低端过剩,高端尚未形成,产品附加值不高,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他举例说,譬如基础零部件,尽管我们在某些领域的整机生产和出口中占有优势,但在核心基础零部件方面,仍然大量依赖进口。对于这些核心部件的技术我国尚不掌握,导致无法制定标准。也有一些核心基础零部件,我国虽然也能生产,但却很难达到国外产品的性能。
卢秉恒对记者称,《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充分发挥标准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以标准促发展,已成为共识。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各项要求和任务,2016年4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引领中国制造业升级。
bt365体育在线投注卢秉恒告诉记者,《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聚焦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重大装备等重点领域,围绕产业链制定成套技术标准,不断优化和完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10大领域,提出标准化提升的要求以推动标准化突破,提升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提出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创新能力的要求,加速科技研发、标准制定和产业发展的一体化进程,提高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力争到2020年使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从目前的70%以上提高到90%以上。要弘扬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生产更多有创意、品质优、受群众欢迎的产品,坚决淘汰不达标产品,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支撑制造业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
对于未来发展思路,卢秉恒指出,标准化要与中国制造2025协同创新发展。他说:“结合当前我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方案及《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就标准化工作提几点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创新标准化工作管理模式。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撑统一市场体系建设,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产业的进步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二是进一步深化标准化改革。强制性标准要严格管住,其他方面要让市场发挥作用。同时要注重推荐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要提速,要加快,要缩短标准制修订周期。严格限定强制性标准范围以后,大量靠推荐性标准适应市场需求,引导产业发展。
三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鼓励企业参与制造业领域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激励机制,支持企业与标准化机构开展合作,推动企业自主优势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充分发挥产业联盟的作用,研制培育国际标准,应对跨国公司“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的趋势。鼓励各地制定完善企业参与制造业领域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扶持政策,加大对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支持力度。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开展对装备制造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标准化宣传和培训工作,提升其标准化和质量意识水平。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标准化和质量技术工人,培育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探索建立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加快高层次标准化和质量人才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