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生地长”到“优质优价”
标准化为重庆石柱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
□ 本报记者 谢 旺
再过一段时间,石柱红脆李就要上市了。“这次真的心里有底!”重庆市石柱县水果协会负责人表示,多年来,第一次有了“优质优价”的底气,言语中充满了对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以下简称重庆市质标院)的谢意。
2021年5月,重庆市质标院成为重庆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的成员单位之一。该院高度重视,选派院内技术骨干邱克斌驻石柱县桥头镇,担任该镇野鹤村第一书记。桥头镇是重庆市乡村振兴17个重点帮扶镇,那里四季宜人,风景优美,号称“千年桥头、水韵果乡”。邱克斌发现,当地特产“天生地长”,缺乏标准支撑,品质不稳定。
石柱县的“三色”产业(黄连、莼菜、辣椒),还有红脆李,是桥头镇的主要产业。重庆市质标院立即组织专家团队对石柱“三色”产业及桥头红脆李产业开展调研,发现这些产业存在田间管理粗放,水平不一;缺少统一的技术指导,农产品产量上不来,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重庆市质标院专家团队与石柱县农委、特色产业发展中心以及重庆市农科院、西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多次研讨,为石柱特色产业“把脉问诊”。他们决定成立石柱农业标准化研究团队,通过构建“三色”产业及红脆李种植标准体系,制定黄连、莼菜、辣椒、红脆李种植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分级等相关标准,有效规范种植行为,提高产品质量,推动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
以红脆李作为突破口,约20人的研究团队说干就干。2021年10月,研究团队完成《石柱红脆李生产技术规程》(以下简称《技术规程》),解决农户“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根据《技术规程》,重庆市质标院利用标准化工作原理和方法,认真梳理红脆李种植全过程,理清关键环节,从红脆李园地选择与规划、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采后处理等环节作出明确要求,让种植农户知道在什么时候“干什么”。
同时,该院在各个关键环节上明确了“怎么干”。例如,针对土肥水管理上,《技术规程》明确施基肥的时间、施肥量、施肥的方法;在树体管理时,《技术规程》提出两种整形方法,并给出树型具体要求;在初结果期,《技术规程》给出疏果方法——按20~30∶1的叶果比,在花后4周~8周,分次疏除过多的幼果。
石柱红脆李种植大户谭大姐表示,原来学技术是人传人、人对人,费时费钱又烧脑。现在有了《技术规程》,就相当于有了24小时的专家帮助。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石柱红脆李种植户们信心大增。今年4月,重庆市质标院的专家们又完成了《石柱红脆李质量分级》,让晚熟的石柱红脆李有了分级标准、定价依据。目前,石柱红脆李年产约500万公斤。据悉,这两项标准已由石柱县水果协会以团体标准先后发布实施,有力促进石柱红脆李质量的提升和品牌打造。
据介绍,今年,随着“三色”产业标准体系构建完成及黄连、莼菜、辣椒等产品质量分级标准的出台,石柱县的“三色”产业发展也将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质量报》bt365体育在线投注_365bet注册送钱_bt365如何
|